沪港通将让谁受益?
香港从不缺少警惕中央政府在想些什么的阴谋论者,香港金融界也不能免俗。比如说,有传言称,造势许久的中港基金互认项目之所以迟迟未获批准,就是因为香港围绕民主的辩论仍如火如荼,中央政府不想在这个时候奖励香港。
然而,中港基金互认项目假定中的延迟还有一个更简单的解释——这个解释反映出香港与内地的关系在不断拉近(无论这是不是你希望看到的)——那就是,部分有能力敲定这个跨境项目技术细节的专家,已被调去筹备另外一个重要得多的项目:沪港通。
沪港通将使得海外投资者首次能够经由香港购买沪市A股,反过来,它也让内地人能够购买香港H股。上周,中国证券监管机构证实,沪港通的准备工作正在按计划进行,今年10月启动的计划未变,下月将开始全网测试。
沪港通的启动和运行将意味着,中国首次不再坚持对各个投资者进行审批(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QFII)项目的现行规定就是一例),而是允许任何人在每日配额限度内进行投资。
迄今为止,投资者和券商对此表现出了最大的兴趣,但假如套利者如人们预想的那样,帮助逐步将沪港两个市场的资本成本差异抹平,那么企业将感受到这个项目的切实影响。更为乐观的看法是,海外投资者的兴趣还可能帮助改善中国内地企业的治理。
沪港两市的估值差异不会一夜间消失,因为还有配额的限制。沪股通每日额度为130亿元人民币(合21亿美元),总额度为3000亿元人民币;港股通每日额度为105亿元人民币,总额度为2500亿元人民币。尽管如此,配额的规模仍凸显出了项目设计者的意图。沪股通的每日额度已经达到2002年中国开启QFII项目时首次批准的总额度的一半。
“在我看来,配额的规模凸显出了这个项目的意图。”花旗集团(Citigroup)亚洲批发执行服务主管凯文•赖德奥特(Kevin Rideout)说,“它明确展示出了中国对这个项目的想法,而且他们已经暗示还要提高配额。”
目前,A股相对H股折价10%,折价幅度为7年来最大。沪市情绪悲观是原因之一。在沪市,散户交易量占总交易量的80%。所以,鉴于券商数据显示海外投资者持有的A股只占A股总市值的不到4%,我们更有理由欢迎海外想捡便宜股的投资者来沪市投资。
银行股是潜在的受益者。中国四大行中,有三家——中国工商银行(ICBC)、中国建设银行(CCB)和中国农业银行(ABC)——的H股市净率达到1,而它们的A股市净率均低于1。但考虑到内地分析师对这三家银行的整体评级比香港分析师给出的评级高,可以推断出,导致这种差异的原因并不是沪市投资者掌握了什么港市投资者不知道的、关于这三家银行资产状况的信息。
几乎可以肯定的是,这种估值差异一开始会扩大。港股通预计会更加繁忙,而香港人投资内地股票的热情仍不太高。香港一名银行家说:“假如有这样的机会,我知道我会选择哪个方向——我肯定不会北上投资。”
因此,券商将成为一开始最明显的赢家。沪港通项目一宣布,内地最大券商中信证券(Citic Securities)的股票就猛涨了10%。交易量应该会相当大:沪股通每日额度相当于去年沪市日交易量的17%,港股通每日额度相当于港市日交易量的五分之一。
还有一些细节问题需要敲定。该项目将在两个市场执行相应的本地规则,此外还有一些差异需要处理,比如中国不允许日内交易。
尽管如此,眼下的投资观点可不比阴谋理论少。
瑞信(Credit Suisse)分析师看好某些内地地产股,因为这些股票相对香港地产股有折价。还有些分析师认为,香港地产蓝筹股将极大地受益于内地投资者的投资兴趣,比如李嘉诚(Li Ka-shing)的长江实业(Cheung Kong)。杰富瑞(Jefferies)认为香港交易所(HKEx)将会受益,瑞银(UBS)则将港交所从自己的看好名单上划掉了。中国市场改革需要时间来落实,正如当初H股和QFII项目的情况一项。沪港通项目也不会例外,其重要性也不会输于之前的那些项目。
- 上一篇:走出GDP迷思? 2014/8/18
- 下一篇:为何不敢直面办公室矛盾? 2014/8/13